22日是世界水日。针对这几年无锡市雨水增多、涝水来不及外排的问题,不少市民提出:仅靠沟通河道、拓宽水面工程,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,有没有其他措施把雨水由包袱变成宝呢?记者从水利、市政、建设等部门获悉,通过湿地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,无锡市已增设了一批雨水收集利用设施,5年来仅市区新建居民区、企业就新增200万方雨水蓄水容积。
“城市快速发展,高楼大厦、硬质化路面增多,可积蓄雨水、缓释地表径流量的农田、湿地大量减少,就会导致大雨下来后来不及排而产生内涝现象。”市水利局人士说。单靠增设泵站、连通水系、加设雨水管网等来提升“外排”能力,并不能彻底解决内涝问题。在注重“排”的同时加强“蓄”的能力,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,建设下沉式绿地、增设透水砖铺设的路面等,将涝水“化整为零”并加以利用,才能真正将雨水由包袱变为宝。
江南大学数媒经管大楼于2013年建成雨水回用系统,下雨时屋面和透水地坪的雨水经预埋管进入蓄水池,由提升泵提升至微生态滤床处理,之后自流至清水池。三年来,这些收集并处理后的雨水都用于大楼卫生间用水和室外绿化供水,共计4000多吨,使该校商学院自来水用水量与以往相比减少了50%。
市园林和公用事业监管中心主任李晖介绍,无锡市早在2013年就颁布了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,明确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。他们通过检查等方式督促新建居民小区、部分企业等依法建设并使用,包括设立雨水花园、用透水砖铺设停车场等,收集的部分雨水用于冲洗道路、绿化浇灌等。这节约了水资源,也让落地的雨水减缓了流向河道的脚步。
无锡市去年围绕海绵城市建设,结合城中村改造、河道整治和公园绿地建设等开展了70余项重点项目,其中20余个约6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受到居民欢迎。“通过铺设由渗水材料制成的路面、地坪,下沉式绿化、植草渗水沟等,大部分降落到小区里的雨水得以滞留、缓排,解决了小区以往在汛期地面易积水的难题。”市建设局人士说。
设置生态沟、过滤塘等,不仅能扩大雨水蓄水面积,还能对夹杂很多地表垃圾的初期雨水起到净化作用,避免雨水流入河道形成污染的问题。业内士介绍,尚贤河湿地在恢复建设时,城发集团公司将尚贤东路旁原本要加设雨水管的地方改造成约1公里长、深约1米的生态沟,沟内有水生植物,底层透水砖下还铺设了有吸附悬浮物、分解化学物质的活性碳、沙石。江南大学副教授缪恒锋率科研团队对此跟踪监测三年,发现雨水流经这条沟后,悬浮固体物去除90%,氮、磷分别去除40%、70%。太湖新城开展梁塘河生态湿地恢复工程时,对大部分园区道路铺装了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混凝土,建设了更易蓄水的下沉式绿地以及调节塘等设施。经监测,工程完工后该处地表水主要指标达到三类水指标,之前为劣五类水。
“无锡市年降雨量上亿方,尽管多年相关点、线工程开展不少,但雨水收集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。”业内人士说。无论是防涝还是环境治理,都需要加强地表对雨水的蓄积、净化能力。除了加快上马海绵城市建设项目,亦可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、建立奖惩机制等促使各方提高认识,加快开展相关工程。(记者 朱雪霞)